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讯 > 学术前沿 > 正文

周明伟委员:相识相知相互理解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基础条件

发布人:谢莉             发布日期: 2017-03-23    浏览次数: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平台,更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引领中国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政策。因此,中国应该如何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局长周明伟,请他从自己多年致力对外传播工作的经验出发,谈一谈如何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相互了解,推动国家关系发展。

 

——您认为目前影响中国老百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彼此了解的因素有哪些?

周明伟:我发现,“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仅官方语言就有60多种,如果算上非官方语言就更多了。虽然,其中有十四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有五个国家官方语言也兼容了俄语,但是大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是我们所说的非通用语,也就是小语种。这就有了技术上的问题。

我们在这方面的语言人才还比较少,相互翻译对方国家的经典和重要文献的数量有限。所以,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很多是与中国相邻相近的,但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还是不够。因此,无论是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了解,还是我们对这些国家的了解,都有一定局限性。

另外,我们对于这些沿线国家对中国现状认知的程度,相关部门、企业、民众对“一带一路”的反应等民情、舆情还是掌握得太少。

中国外文局参加第48届开罗国际书展,以图书促进民众间的相互了解

 

——针对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吗?

周明伟:我认为,对于运营媒体的部门来说这些问题是重大机遇。首先,我们应该从了解沿线60多个国家的民情、舆情着手,建立一个比较有深度、既着眼于当前又放眼于未来的舆情库,以此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介绍中国。同时,也能帮助中国民众及时了解这些相关国家。在彼此加深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国民间相互欣赏,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打好重要的民意基础。

舆情研究同样有助于提高“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水平,能够推动形成有质量有针对性的思想库、观点库。

其次,在语言培养方面,如何比较快地培养一批高端的语言翻译人才,来推动我们和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与这些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一个任务。中国在小语种教育与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方面,近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总体上离实际需要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目前,各地院校、各个有语言优势的机构、各个翻译部门都希望抓住“一带一路”倡议这个机遇来推动小语种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因素。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同水平的部门一哄而上的现象。大家都在争夺有限的资源,反而影响了小语种的发展。

中国外文局旗下的北京中外翻译咨询公司提供约60种语言的口译、笔译服务,涵盖普什图语、泰米尔语、吉尔吉斯语等“一带一路”沿线稀小语种,图为沙特Dur Alpha新闻总裁班达尔·阿拉布杜尔萨拉姆翻阅由北京中外翻译咨询公司承担翻译的《中国关键词》

因此,我建议国家应该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依据大数据和一些已有的研究基础,通过发挥中国翻译协会、汉语研究院等一些机构的作用,梳理出优先顺序,有重点地先培养一些重要的语种。在培养翻译人才的事业中,避免同水平、低水平地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粗放发展的状况,让有限的资源能够用到好处。


——您刚才提到了要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民众间的相互欣赏,那么如何才能让国民交流从增进理解再上一个台阶,走到彼此欣赏呢?

周明伟:我觉得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舆论领袖、智库的联系。我们有强大的技术、资金、项目、资源,这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条件。但在推动技术合作、资金合作、项目合作、资源合作的过程中,文化上、民意上的交流和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国和相关国家的民意,通常还是通过舆论领袖,通过主要的媒体,通过智库反映出来的。因此,媒体跟舆论领袖、智库都有共同的责任,来推动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合作。我建议大力扩展中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实力也有影响力的智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库和舆论领袖进行交流和合作,让他们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过程当中,始终扮演一个积极的正面的有效推动的角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加强大数据的研究,加强媒体的合作、交流,智库的交流,加强加速人才的培养,不仅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也是中国构建新型国家关系的需求。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绝不仅仅是经济合作共赢的倡议,也是中国关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倡议,展现的是一个大国的担当。

 



题图摄影:王焱

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转自人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