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专访 | 王银泉:学术研究心系天下反哺社会

发布人:谢莉             发布日期: 2017-03-21    浏览次数:

王银泉:学术研究心系天下反哺社会

王广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纽带。在人类不同文明广泛交流融汇和互鉴的时代,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在近年来以翻译实践与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银泉看来,翻译就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上可以承接国家层面的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中国国际形象等国家战略,下关乎到每一个具体的公共标识译文准确与否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此,无论是从事外语教学研究、新闻翻译、公示语翻译、中医翻译和中医文化海外传播还是耶稣会士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他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国家形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1.学术研究心系天下反哺社会

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来,王银泉在自己的学术地图上开拓了多个研究方向,反映了他广泛而又相互依存的学术兴趣与能力,近年来都取得了不错的斩获并且达到了相应的高度。比如,2014年,他应江苏省语委的委派独立承担了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世界语言大会双语画册《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掠影》的英文翻译和审校任务,受到了教育部表彰。同一年,他应邀独立承担第二届青奥会媒体运行部的英文翻译和审校任务,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和青奥会组委会主席、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共同签署的嘉奖。2011年8月至今,他参与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研制,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15年,他提交的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对策建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2016年,关于培养中医海外传播翻译人才的文章被我国重要内参《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刊登。

上承国家战略、下接社会服务是王银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一大特色,也反映了他心系天下的情怀。

“在我看来,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形成‘反哺’效应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王银泉表示,他在学术研究中重视紧密联系国家在外语、翻译等领域的重大政策、战略和需求,通过针对性研究提供学理支撑和技术支持;同时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服务。

2016年,王银泉以《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单篇论文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证明了他在文章中梳理出我国外语教育的十大问题以及提出的两大反思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其实,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他的更大成就是2001年,他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了题为《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一文,迄今被引1200多次。此外,根据《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2006—2011年),他先后有3次进入我国外语学科高被引作者前20名,其中一次为第9名。众所周知,在学术界,论文被引次数是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高被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的学科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近年来,王银泉的研究侧重点为翻译领域,策划成立了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专门关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海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活动及其在西方文化思想体系的影响过程。他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桥梁的翻译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华典籍的对外翻译也成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外语研究和教育要主动作为,服务于国家战略。”

“典籍翻译过程中,文本、翻译者、受众都是应当重视的因素。”王银泉表示,中外话语体系不同,要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通过高水平的翻译工作实现融通,才能获得对方认同、进入对方的话语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因而相关理论研究既要关注文本本身,也要关注翻译行为、翻译现象,关注译者和受众。

王银泉认为,学术研究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而要考虑其价值所在,反哺教学、服务国家和社会,就是其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学生)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最好体现。他指出,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学科建设保持活力的健康法则和基本理念,跨学科研究是外语学科实现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对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而言,必须实现交叉融合才能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正在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全新的审视和定位,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在满足市场经济的各种实际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软实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外语教育已经与中国文化传播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紧密相连,外语学科的教学、科研等一系列活动若不能同国家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若不能为国家战略规划和智库建设做出贡献,则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2.翻译实务兴趣广泛成就斐然

正是因为注重学术研究的“反哺”效应和实践应用,王银泉近年来在多个翻译实务领域成就斐然,用他的同事的话来说是“杠杠的”,如新闻翻译、公示语翻译、中医文化翻译与海外传播等,最近还与文化部中国文化译研网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相关活动,这些方向都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同时承载着学科建设的巨大发展空间。

2016年10月22日至12月15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卡昂)和平纪念馆举行。王银泉应邀承担了该展览文本的英文稿审定工作,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档案,为展览以真实可信的原始文献档案和地道译文来还原历史、揭示真相提供了保证,确保了展览的成功。在同一年,他还承接了江苏省委宣传部主持的《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十集电视片的英文翻译审校,该系列电视片即将在国外主流媒体播出。这两项翻译任务都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否定。

在翻译领域,王银泉过去十多年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是公示语翻译,无论是迄今为止的三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担任主旨发言人、策划承办即将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还是开设“王教授公示语翻译研究专栏”发表近30篇系列研究论文以及参与国家标准研制,都足以证明他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大约在2000年前后,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出于一种职业敏感或者本能,发现国内不少公共场所的双语和多语标志多了起来,在国际化潮流中这当然是一种好现象,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翻译错误多得惊人、甚至离谱。”出于职业习惯,王银泉开始对公示语翻译进行调查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文章,并从南京地铁沿线和旅游景点英文标识翻译开始,研究和推动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工作。

随着后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的相继举办,在王银泉和国内其他一些学者的共同呼吁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公示语翻译工作,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先后出台了公示语翻译地方标准。

2011年,国家开始着手研制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国家标准,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聘请专家从事标准起草工作,王银泉是受聘专家之一。

目前《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的通则已于公开发布实施,分则研制即将发布实施;依据国标内容编撰而成的实践指导性更强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于2016年10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王银泉亦参与其中,承担了大量研制、编写、审定工作。“这些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对于完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理论、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道。 

3.科学研究带动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

为人、为学、为师。在王银泉看来,在自身学术研究和广泛的社会服务之外,一个好的学者还应特别重视“为师”——教好书、育好人,以学术研究带动外语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包括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的限制比较多,以知识结构性的教育为主,教给学生的就是知识和答案——而且是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是依据标准答案,很多课程、考试都有这样明显的痕迹。”王银泉表示,高等教育应当使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思辨等能力为目标,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王银泉认为,基础性、入门性、知识性的内容无疑是要靠记忆的,但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应对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为此应重视训练学生的问题推导和决策过程,而非寻求问题的标准答案。“学习本身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应当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这种权利还给他们,让教学回归‘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本来面貌。理想的高等教育应该促使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王银泉还重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素质培养。他认为,在中外文明进入全方位交流的背景下,中国要输出文化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全球治理能力,必须以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作为目标。因此,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当下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态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对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时不我待的迫切要求,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应顺时而动,通过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来服务于国家战略。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完整、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王银泉强调说。

2016年12月14日,王银泉教授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实习的该院研究生和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的部分国际友人合影

王银泉教授履历

王银泉,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三级岗),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MTI)学位点负责人,校级科研机构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暨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社科学部学术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

2008年12月—2013年9月曾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人文社会科学分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带头人。

主要荣誉和学术兼职包括: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研制课题组专家,文化部中国文化译研网(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研究中心)顾问专家,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际性学术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江苏省翻译协会、南京翻译家协会等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江苏省公共场所英文标识翻译规范地方标准》审定专家,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中国日报网站专栏作家,江苏省广电总台英语新闻栏目审定顾问,南京大学翻译硕士兼职导师(2009—2013年),指导毕业研究生3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语硕士生导师(2009—2016),指导毕业研究生9人。在南京农业大学指导毕业研究生21人,目前指导9人。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及其影响研究》1项,主持在研国家语委课题1项,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重点课题1项(结项鉴定优秀)。荣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项。

迄今为止在SSCI杂志发表论文2篇,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内参)、《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第一作者88篇,CSSCI来源期刊文章28篇。2015年3月,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对策建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8日以《坚持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紧密结合——记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银泉》为题进行报道。

根据《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2006—2011年),先后有3次进入我国外语学科高被引作者前20名,其中一次为第9名。代表性论文《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迄今被引1248次。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外语教学研究、中医翻译与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海外汉学研究、新闻翻译、公示语翻译、中国翻译史(耶稣会士翻译)。

近年来完成的重大翻译项目(社会服务贡献)包括:

(1)2014年,独立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语言大会双语画册《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掠影》的英文翻译和审校任务,受到教育部表彰;

(2)2014年,独立承担第二届青奥会媒体运行部的英文翻译和审校任务,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和青奥会组委会主席、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共同签署的嘉奖。

(3)2016年3月,独立主持江苏省委宣传部《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十集电视片英文翻译审定。

(4)2016年8月,独立主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赴法国史料展英文翻译审定。

(5)2017年2月,独立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英译审定。

王银泉教授(摄于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