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王银泉教授率中心研究人员参加全国高校国际汉学研讨会

发布人:谢莉       发布日期: 2017-05-18    浏览次数:

5月12日至14日,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与中国文化外译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国内外近90所高校的200余名国际汉学学者以及中华文化外译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我校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王银泉教授、中心成员张倩老师和孟庆波客座研究员应邀出席。王银泉做了大会发言,张倩和孟庆波参加了分组讨论交流。

此次会议包含“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国文化(文学)的对外译介和传播研究”“国际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中国文化外译人才的培养”五大议题。

王银泉教授在大会作了题为“明末清初入华传教士汉学家翻译活动历时分期”的大会发言,就明清耶稣会士开启的两个多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翻译活动阶段特点进行了分析,以翻译活动为主线,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以标志性事件而非朝代更迭为界线,对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的翻译活动进行了全新的历史分期,提出了1687年为耶稣会士翻译活动分水岭这一全新命题,强调了法国耶稣会士在此之后确立的优势地位,论述了耶稣会士奉行的适应性传教路线对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翻译活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活动的贡献。他对明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历史分的独到学术见解得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及好评。

王银泉指出,高校外语学科应该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主力军,汉学研究应该在外语学科安营扎寨;海外汉学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未来突破的重要方向和增长点,空间无限,前途无量;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纯语言和文学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有丰富的汉学知识以及全方位的中国文化外语知识;海外汉学研究涉及到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典籍外译、中译外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外语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积极探索自推出具有外语学科背景和特色的海外汉学研究范围、理论、方法和成果,形成与历史、中文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互补共生,开拓海外汉学研究的新空间和新高度。

为促进我国高校汉学研究,持续开展交流研讨,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学会在此次研讨会上成立,该学会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二级学会,是为加强全国高校外语学院海外汉学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推进国内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的深入研究,构建全国性高校外语院系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学会成立后,将举办学术会议、青年学者论坛,并开展信息交流、学术合作、学术出版等内容。海外汉学研究学会的成立,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里程碑,标志着国际汉学研究已经植根于各高校外语学院,外语学者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而宽广的学术领域,运用汉学研究之长,发挥语言文化优势,担任文化使者,在世界范围与他国学者就中国话题进行平等对话和讨论。此举为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王银泉教授和张倩老师当选为学会创始会员,王银泉被推举为学会创始理事。

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协办,旨在为推动高校国际汉学(中国学)以及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外译和传播研究,提升综合性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外语类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推进外语学科在海外汉学研究方向探索突破和转型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