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外院|北山问道第68讲——王银泉教授论“明末清初传教士汉学家翻译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

发布人:郑连忠       发布日期: 2018-04-18    浏览次数:

4月16日下午2:30,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山问道第68讲在22幢301教室准时开讲,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暨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给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明末清初传教士汉学家翻译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由翻译系主任李建军老师主持,洪明院长、俞明祥书记,翻译系、英语系、法语系、大外部的教师、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我院退休教师陈昌义教授也闻讯前来。讲座现场济济一堂,气氛活跃而融洽。

王教授从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个核心概念入手,徐徐展开一幅由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历时200多年共同绘制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画卷,从核心概念、历史背景、艰难使命、阶段分期、关键人物、中学西传、翻译活动和重要意义等八个方面介绍了明末清初传教士汉学家翻译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概况,解读了重要核心概念,如 “西学”概念的起源。王教授首创以翻译活动为主线,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以标志性事件而非朝代更迭为界线,对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的科学翻译活动进行了创新的五个阶段历史分期,提出了1687年为耶稣会士翻译活动活动分水岭这一命题,强调了法国耶稣会士在此之后确立的优势地位及其对汉学研究在欧洲诞生的推动作用,论述了耶稣会士奉行的适应性传教路线对“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翻译活动对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活动的促进作用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本次讲座主要涉及的正是明末清初传教士汉学家所带来的“从西方来的水”。从沙忽略、范礼安、罗明坚到利玛窦,从庞迪我、高一志、熊三拔到金尼阁、艾儒略、邓玉函,从汤若望、罗雅谷、柏应理到南怀仁,从洪若翰、白晋、巴多明到马若瑟、雷孝思、郎世宁、赫苍璧,从宋君荣、蒋友仁、韩国英到晁俊秀、金济时、钱德明等,王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对这些传教士汉学家在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如数家珍,尤为重要的是他告诉了大家如何做到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结合这段横跨两个多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高峰的多个关键点,如何在当下去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同时启示广大外语教师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谋划科研定位,拓展学术空间,形象地比喻学术研究就是找矿,谋划科研定位过程中找到一个富矿很重要,这样就可以一辈子慢慢开采,每一铲子下去都能富得冒油,从而谋得宽广的学术空间。王教授的博学多识和风趣的语言给在场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来了众多启迪。

讲座切入主题前,王教授分享了他丰富的翻译人生。他参与了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的研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以及2014年南京青奥会提供了翻译服务,审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英译本;完成了一系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翻译翻译,尤其是审定了中美合拍纪录片《南京之殇》的台词翻译;他是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文化译研网顾问专家、国际性学术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学者”讲座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日报》网站专栏作家、江苏省广电总台英语新闻栏目审定顾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聘翻译审定顾问,先后有3个年度进入我国外语学科高被引作者前20名,其中一个年度为第9名。代表性论文《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迄今被引1340次……正是由于其对翻译与文化交流的持久兴趣、对科研工作的不懈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顶天立地精神,诠释了学问之道的经世致用,王银泉教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荣登2017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令人感佩的是,王教授的讲座从下午2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将近5点半,全程充满激情,妙语连珠,给在场师生带来的不只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场学术人生的现场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