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王银泉、孟庆波参加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与中国文化外译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徐鹏浩        发布日期: 2018-06-30    浏览次数:

2018年6月23日至24日,中心主任暨首席专家王银泉教授和客座研究员孟庆波副教授参加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召开的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与中国文化外译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国际汉学》编辑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 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会正式获批以后的首次大型研讨会。来自87所院校约一百六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6月2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上外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东厅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会会长张西平教授先后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王宁教授、张西平教授还向汉学研究会创始理事颁发了聘书,王银泉和孟庆波同时当选为研究会理事。

大会首日的主旨发言共有五场。张西平教授讲述了“海外汉学研究展开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指出海外汉学作为跨学科研究的领域,研究者来自不同的学科,如何掌握研究方法论十分重要,在从事海外汉学研究中,历史学方法是首要的,从国内学术视角加以把握是基本出发点,从基础文献入手总结出中译外理论亟待展开,而比较文化是基本的方法。

C34B

谢天振教授的“文化外译: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课题”,运用译介学理论对国内学界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讨论主要存在的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任大援教授从“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基督教主义”出发,分析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基督教人文主义如何在中国发生影响,推动中国学术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而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因素,又如何对传教士的“人文主义”发生影响,中西文化在这种早期互动中推动着人类知识的进步。南开大学的阎国栋教授围绕“外语学科与汉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倡导外语人应充分发挥所长,积极投身汉学研究,定位自身角色,明确研究对象,用优秀的学术成果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融通。查明建教授的发言“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来看,还有诸多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构建的思想资源,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促使比较文学深刻地融入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之中。

王银泉教授主持了任大援教授的大会发言,并且在简短的总结中,指出该发言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了高屋建瓴的启示,揭示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如何做好中外人文主义思想的融合与互鉴,确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高度吻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首日下午的分论坛讨论在国际教育中心进行。分论坛主题共计十个,分别为儒释道典籍翻译研究,国别汉学史研究,明清小说的译介与接受,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汉学视阈下的中国形象,汉学家研究,诗歌、戏曲翻译,典籍外译,汉字、科技与物质文化的海外译介与传播,比较文学与海外汉学研究。15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王银泉和孟庆波在各自所在的分论坛做了交流发言,王银泉的发言题目是《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对话:——纪念巴多明、马若瑟、雷孝思等入华320周年》,介绍了耶稣会士白晋奉康熙之命返回欧洲招募来华的耶稣会士巴多明、马若瑟和雷孝思等人1698年11月4日抵达广州之后,在华几十年间开创了中国-欧洲对话的高峰,为推动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促成了欧洲汉学的兴起。孟庆波的发言题目是《十八世纪译述孔子的英文文献》。

大会第二日上午的主旨发言共有三场。王宁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作为跨文化阐释的翻译”,指出翻译与跨文化阐释存在密切关系,文学和文化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或“来世生命”,在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苏州大学季进教授以“麦家现象”为案例考察“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分析现状,解剖问题,指出中国文学本身的巨大变化有时已超出了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想像的范围,但是中国当代文学所展现的独特的认识与情感,以及它立足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现实所发生的变化,本身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特质,也是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一部份的独特定位,中国文学需坚守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立场。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琦副教授“汉学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中国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有“中国文化”这一板块,阐述在英语专业培养体系里增设以英文为主要授课语言的“中华文化”板块的必要性和基本框架,并以《国学典籍翻译》课程为案例,探讨如何在以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国别区域研究为核心的人文通识教育的体系中,进一步通过完善此类以英语为讲授语言的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培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化比较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出融通中西文化的英语专业高端人才。

在闭幕式上,查明建教授、张西平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张西平会长对于上外英语学院的人文化教学改革以及将国学研究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斌副院长代表下一届研讨会的承办方进行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