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为人民做学问”栏目报道了我校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事迹,中国社会科学网同一天在学人栏目的魅力人物榜同步推出该报道。
该报道以“坚持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紧密结合”为题,对王银泉教授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成就做出了客观评价。报道称,在王银泉看来,翻译是一项“顶天立地”的工作,上可以承接国家层面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等战略,下涉及每一个人、每一条具体的标语。因此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将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紧密结合。
报道称,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来,王银泉在自己的学术地图上开拓了多个研究方向,比如外语教学研究、海外汉学研究、中医翻译与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新闻翻译、公示语翻译和中国翻译史等。近年来,王银泉的研究侧重点转向翻译领域,推动成立了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因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桥梁的翻译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华典籍的对外翻译也成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外语研究和教育要主动作为,服务于国家战略。”
该报道称,王银泉认为,学术研究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而要考虑其价值所在,反哺教学、服务国家和社会,就是其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注重学术研究的“反哺”和实践应用,近年来他在翻译实务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如展览翻译、会务翻译、公示语翻译、中医文化外译,并推动翻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2016年10月22日至12月15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卡昂)和平纪念馆举行。王银泉承担了该展览文本的英文稿审定工作,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档案,保证了记述准确,译文地道、客观,为展览以真实可信的原始材料和文献档案来还原历史、揭示真相提供了保证,确保了展览的成功。近年来,王银泉一直在研究和推动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工作,在王银泉和国内其他一些学者的共同呼吁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公示语翻译工作。2011年,国家开始着手研制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聘请专家从事文件起草审定工作,王银泉是受聘的国标研制专家之一。
此外,该报道称,王银泉认为,在自身学术研究和广泛的社会服务之外,一个好的学者还应特别重视“为师”——教好书、育好人,以学术研究带动外语教育创新。为此他特别重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素质培养,因为在他看来,在中外文明进入全方位交流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交流必须以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作为基础。因此,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既熟悉国内,也了解国外和世界的多样性,在差异性对比中做好文化、文明传播交流的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链接
http://scho.cssn.cn/xr/xr_rw/xr_mlrwb/201702/t20170208_3407150.shtml
(转自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