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和集美大学海丝沿线国家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集大外语学术沙龙”第42期活动之“海丝沿线国别研究”选题会,中心任务是为集美大学海丝沿线国家国别研究院选题定调,通过问诊把脉,凝聚力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聚焦研究方向,尽快启动海丝区域国别研究并产出高质量学术研究和应用对策成果。此次研讨会的主讲人是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银泉教授,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别研究院院长张海燕教授主持,外院副院长刘立香、韩存新、研究院各科研团队骨干教师参加。
王银泉教授主持海丝区域国别研究选题会
讲座伊始,王教授以18世纪欧洲汉学三大巨著向西方传播了大量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为切入点,结合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开辟的欧亚贸易航路、月港海丝贸易等诸多史料,为在场老师们详细剖析了福建尤其是厦门在明末清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王教授指出,福建尤其是厦门在海丝之路上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到亚洲之后,以印尼巴达维亚为大本营,为了与中国开展贸易,在长达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活跃在福建沿海,先后在1604年和1622年闯入澎湖,1624年占据台湾,在此期间长期在福州和厦门等沿海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为代表的中国海丝商人展开了合作与对抗。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在漳州府月港设立贸易口岸,从此开启了明朝唯一合法的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小小的月港由此成为了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对接全球化经济的窗口。从隆庆元年至崇祯六年,富饶的江南地区的各种出产就成为月港商人连接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商人的基本媒介,中国的丝绸、瓷器、布匹、茶叶之类特产就是从月港输出去往欧洲和拉美,瓷器和丝绸外销尤为显著。作为开放海禁之地,官方考虑的是月港便于设卡盘验和管理,最终达到“有汉之威远而师饷不内耗,有唐宋之通货而情况不外泄”的目的。同时,由于月港是内河港,河道不深,大型船舶无法靠岸,因此货物必须装上小船驳载之后牵引到厦门港才能到达出海口转运到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大型商船上,厦门因此在明末清初海丝贸易中占据独特地位。
中国明代彩绘地图《东西洋航海图》(局部),即《塞尔登中国地图》(Selden Map of China)。该图原作者不明,标注105个地名,范围涵盖今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与印度一部分等,非汉字地名使用闽南话拉丁字母音译。此图原为英国法学家塞尔登(Johan Selden)的私人藏品,去世后根据其遗嘱被捐赠给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现藏书编号:MS.Selden supra 105)。该图并没有将中国本土作为地图的中心,而是将中国大陆放在了地图的左上方。大部分画面都是中国南海、东亚、东南亚的诸多岛屿,并且还有一条黑色的细线,将中国福建港口与东南亚各个港口连接起来,是一幅明代中叶以后以福建为中心进行的海上贸易活动的航海图。东亚海上贸易分为东洋和西洋两大航线。东洋航线行至吕宋、苏禄和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而西洋航线则经印度支那沿岸和马来半岛,远达爪哇岛西岸万丹。1567年隆庆开关后,万丹港成了福建海商西洋贸易航线的终点码头。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塞尔登从英国东印度公司驻万丹商馆人员手中购得此图。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2013年出版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香料贸易易、佚失的海图与南中国海》(原作名: Mr. Selden's Map of China : Decoding the Secrets of a Vanished Cartographer),通过详尽的考证和大胆的猜想,为我们揭示了藏在这幅地图背后的惊人秘密,从历史、地理、文字、法律和科学技术的角度,描述了400年前东亚地区海上贸易的盛况,以及其留给后世的深远影响和未解之谜。四百年前,明代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四百年后,我们又应该怎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卜正民的力作《塞尔登的中国地图》
王银泉教授指出,当下,福建是国家“海丝”战略的重要核心区,是全球福建华侨华商的故乡,因此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当下都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海丝沿线区域国别研究既要服务国家战略,又要服务地方建设,强调必须满足“符合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他结合集美大学的天时地利人和,指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海丝沿线区域国别研究不仅符合学科建设理念、贴近外语学科转型升级,而且能完美诠释学科建设服务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并有助于提升集美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中印尼启动“两国双园”计划
王教授随后以明末清初海丝之路中的重要国家印尼作为海丝国别研究的对象国为例,详细阐释了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一些研究话题,如中印尼“四轮驱动”友好交流合作、“两国双园”项目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分析报告、印尼雅万高铁开通、16-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的福建与印尼之间的贸易交流、RCEP对中印尼贸易合作的促进作用等等。他建议研究团队应该依据自己的前期基础和兴趣点,找准选题方向,结合国家战略和福建区位特点,发挥科研助力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借助多学科力量,开展区域国别学相关研究。为此,集美大学开展海丝区域国别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天时地利人和,势在必行,当仁不让。在互动环节,在场老师针对研究选题、国别遴选、研究思路、切入点等问题跟王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场气氛热烈,问题环环相扣,精彩选题不断涌现,选题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王银泉教授与学院老师互动交流
最后,张海燕院长从学科建设理念、外语学科内涵调整、新文科特色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表示王教授的演讲内容详实、逻辑连贯、启发性强,展示了国别区域研究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院教师受益匪浅。并鼓励我院教师要有学科跨界融合意识,突破学科边界,推进我院学科加速发展,彰显外国语言文化和区域国别知识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中西平等对话的重要作用,提升集美大学外语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学院老师与王银泉教授展开了热烈的沟通
6月30日下午,各研究团队热情不减,短暂的午饭后,即刻重返会场,继续就研究选题的精准把控、推进速度、团队分工合作、技术操作等各种相关话题展开深入开放的讨论,同时领取海丝国别研究选题征集申请书。
此前,在集美大学校领导亲自关怀和支持下,集美大学海丝沿线国家国别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积极组织力量,优化管理队伍,邀请业界九名专家担任学术顾问,聘请闽江学者王银泉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多次邀请业内专家做专题讲座,购买印制了相关领域的基础性文献,营造了很好的学术氛围和前期准备。此次学术活动,为追求现场效果,王银泉教授亲赴厦门,面对面与研究团队交流,参与教师热情高涨,由于参与人数众多,以至于不得不临时调整到更大教室。本次连续两天围绕海丝区域国别研究进行的密集研讨,正式拉开了我校区域国别研究的大幕。(文:徐惠君、许玉军/图:刘立香 审核:王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