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王银泉教授在南京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做学术报告

发布人:陈昕羽        发布日期: 2023-11-14    浏览次数:

2023年11月9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银泉教授应邀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做了题为“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视域下的英汉—汉英新闻翻译策略”的学术报告。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庄曦教授为讲座开场。


   



王银泉在讲座中聚焦国际话语权与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建构、中国政治话语的翻译、政治话语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新闻翻译与国际传播等几个方面,结合学理和实践展开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分析,强调国际话语权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它体现了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的综合运用。当今全球化时代,谁的话语体系更具道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谁的话语和叙事就能打动人,谁就拥有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根本目的是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一套既体现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又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和对话交流。

                           



王银泉进而结合实例说明,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中国国际形象的“他塑”还是“自塑”,因为中国在国际上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不是“自塑”。在全球传播中,欧美话语,特别是美国话语对于中国国际身份的定位及国家形象的建构起着塑造性作用,我国的国家形象不断地“被定位”被“妖魔化” 。因此,必须提升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掌握舆论的主导权,逐渐改变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状况,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同时让中国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王银泉强调,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需要对外传播创新,对外传播创新需要话语表达创新,话语表达创新需要翻译策略创新。在英语成为国际新闻信息传播的强势语言的背景下,翻译无疑成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新闻翻译成为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传播力,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领域。英语作为形合语言,汉语作为意合语言,汉英两种语言的在篇章和句法结构方面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新闻翻译绝非是简单的文字对应转换。新闻文体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英语新闻对标题和导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是中文新闻由于汉语语言的特点和中国特色的表达,在标题和导语方面与英语新闻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新闻翻译与文学翻译相当不同,而以往我国的翻译教材在选取例证的时候倾向于倚重文学文体,翻译教学也长期以文学翻译为背景来进行,但是,适合于文学文体的翻译策略未必适用于新闻翻译。因此,英汉——汉英新闻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除了必须熟悉英汉新闻文体写作的特点与差异,还必须了解许多规律、策略、操作技巧。

                           



王银泉最后向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新闻翻译经验和精彩故事。他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英汉—汉英新闻翻译与审定,担任很多知名报刊的特约记者和特约撰稿人,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英汉新闻译作千万字以上,从2000年开始迄今担任江苏广电总台英语新闻栏目汉英新闻翻译审稿人和首席翻译,在此期间编辑出版了多部新闻阅读教材和著作《实用汉英电视新闻翻译》,发表了若干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凸显了丰富的新闻翻译实战经验和研究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沈珺为本次讲座做了简要总结,指出王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学理思考和精彩生动的实践总结,为大家提供了一场跨学科的学术盛宴,堪称新闻与传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优秀实践范例。


                           



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2023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