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王银泉教授出席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陈昕羽        发布日期: 2024-07-29    浏览次数:

与会学者合影

2024年7月22日上午,以“美国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发展”为主题的美国汉学家大会(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主办,来自美国的17位著名汉学家与国内几十所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共同参与。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生导师王银泉教授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应邀担任大会主旨发言下半场三位报告人的发言,在“汉学史与汉学教育研究(分论坛 I)”做了题为“汉学研究的史实准确性问题”的发言,同时担任该分论坛下半场的评议人。

历时两天的大会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与传播”“文学译研与传播”“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汉学史与汉学教育研究”“中国政治与经济”等主题,探讨汉学与汉学研究的交汇点,打造开放多元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共促全球汉学与中国学学术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研究员肖兰,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美大处处长袁丽、汉学处处长张科,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郭鹏、海南国际学院总督学郁有学以及国家部委、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开幕式,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主持开幕式。

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教授主持开幕式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陆伯彬(Robert Ross),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及国际关系系教授白霖(Lynn White),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独玉(Sue Tuohy),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员骆格德(Grant F. Rhode),麻省理工大学历史系中国语言文化职业发展教授张仲思(Tristan Brown),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原院长王安国(Jeffrey Riegel),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历史系教授高棣民(Thomas B. Gold),瓦萨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席教授万百安(Bryan W.Van Norden),范德堡大学历史系亚洲研究副教授龙沛(Peter Lorge),罗切斯特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庄思博(John Osburg),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主任夏竹丽(Judith Shapiro),南卡罗莱纳州堡垒学院历史系教授南恺时(Keith N. Knapp),夏威夷大学(马诺阿校区)历史学副教授宗小娜(Shana J. Brown),西新英格兰大学国际法和比较法教授魏天熙(Timothy Webster),劳伦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范莉洁(Brigid Vance),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祁泰履(Terry Kleeman),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与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沈卫荣,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国际汉学》杂志副主编任大援,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银泉,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文建等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学者参会。

王银泉教授(左)与大学同学、全球化智库(CCG)高志凯副主任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主持主旨演讲的上半场,发言人分别为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陆伯彬(Robert Ross),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沈卫荣。

张西平教授主持主持主旨演讲上半场

陆伯彬(Robert Ross)教授以The US-China Competition in Asia为题,深入探讨了东亚地区权力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地区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

陆伯彬(Robert Ross)教授发言

沈卫荣教授以“汉学、国学与世界中国学”为题,对汉学、国学与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主体、对象范围、方法论基础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细致的梳理。

沈卫荣教授发言

在主旨演讲的下半场,王银泉教授主持了张西平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及国际关系系教授白霖(Lynn White)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独玉(Sue Tuohy)教授的发言。

王银泉教授主持主旨演讲下半场

张西平教授在题为“从中国与欧洲早期的互动看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的发言中探讨中国与欧洲早期互动对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在大航海时代,欧洲在中国发现了一个高度发达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其政治体系、哲学思想、科技成果和艺术成就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主要白银进口国,中国在 16 至18 世纪期间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一体化,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与此同时,传教士将大量中国知识和文化元素引入欧洲,涵盖天文、地理、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推动了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发展。此外,中国在早期近代化中的技术创新、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张西平教授发言

白霖(Lynn White)教授以The 1970s-80s Start of China’s Rise in Local Rural and Suburban Industries为题,深入探讨了20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白霖(Lynn White)教授发言

苏独玉(Sue Tuohy)教授以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ulture: Regional Music and Dance Dramas为题,深刻剖析了中国文化表演领域的新趋势——景观剧。   

苏独玉(Sue Tuohy)教授发言

在7月22日下午的“汉学史与汉学教育研究(分论坛 I)”发言中,王银泉教授做了题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汉学研究的史实准确性问题”的发言。他指出,近年来,汉学研究或海外中国学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外学术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个热点,一大批汉学研究的论著译著相继发表出版。与此同时,外语学科趁着学科转型升级的机会成为大幅度推进汉学研究的主力军,开始大幅度拥抱汉学研究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并且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开拓性学科方向,迄今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一些研究成果对于汉学研究的历史背景不甚了解,对于作为汉学研究基础的中外关系史缺乏总体和全貌的认识,以至于在行文之间难以把握措辞的妥当性,甚至出现了明显史实谬误,这是亟待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汉学研究总体上属于历史研究,尤为强调史论结合,其中史实的考据必须是研究的根本基础和必要前提,否则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造成以讹传讹的学术不端。

王银泉教授在“汉学史与汉学教育研究(分论坛I)发言

在“汉学史与汉学教育研究(分论坛 I)下半场的评议时候,王银泉教授针对六位发言人的交流汇报,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议。针对有发言人提出德国汉学也许不是那么悠久,王银泉指出,16-18世纪的欧洲与现在的欧洲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汉学在欧洲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德国的汉学传统同样精彩而且起源很早。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就是人称“大选帝侯”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奠基人腓特烈·威廉创办的选帝侯图书馆,成立之后不久他就委托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两位德国籍植物学家伦普夫和克莱耶尔在东印度采购中文图书以丰富馆藏,1665年,中文图书第一次出现在选帝侯图书馆。与此同时,大选帝侯图书馆首任馆长安德烈亚斯·缪勒研制了欧洲最早的活模汉字印刷,即著名的“华文印字模”(Typographia sinica),为欧洲最古老的汉文活字。在缪勒与大选侯闹翻后,62岁才开始学习汉语的大选帝侯的御医门采尔成为第二任馆长兼中文图书管理员,他的代表性汉学成果就是1698年完成的九大卷《华文字林》(Lexicon characteristicum Chinensium)。来华西人柏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付梓儒学西传欧洲的奠基作《中国哲学家孔夫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之前曾希望在该书中插入一些汉字,为此他带着他的中国助手沈福宗一同前往欧洲并在抵达他家乡之后不久就专程前往柏林拜访大选侯,就是因为这个图书馆有这套汉字木活字,但后来因为发现印刷困难而放弃了这一设想。在中医西传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席医生克莱耶尔关于艾灸的论文就是发表在德国国家科学院的前身、1652年成立的利奥波第那科学院(Leopoldina)的院刊上。此外,德国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德二世是史上有名的中国瓷器疯子,1717年不惜用600名萨克森龙骑兵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换了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史称“龙骑兵瓶”或“近卫瓶”。德国著名的迈森瓷器的烧制更是受到中国青花瓷工艺的启发,不但是在破解了中国瓷器的秘方之后才成功烧制,而且很多瓷器都是中西合璧的,具有浓郁的中国风。王银泉指出,以上这些史实都充分诠释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巨大影响。针对三位发言人汇报时候谈到早期来华西人对中国历史文化开展的研究,王银泉指出,汉学家都对中国形象开展了解读并构建了各自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但是建议研究者第一要聚焦研究主题并明确时间段,第二要做对比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尤其不可以缺乏对历史脉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了解,否则就会出现误读和误判,学术写作会进入误区,每一个句子的措辞都无法把握是否妥帖,甚至还会造成明显的史实差错,造成以讹传讹的学术笑柄。

王银泉教授评议分论坛下半场

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充斥着各种机会与挑战,汉学家大会充分调度起了汉学家这一独特的智力资源,为中国的全球化思想体系贡献独特且丰富的智识力量,并努力使汉学成为中国话语能力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中国特色知识体系构建等各式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发展领域的源头活水。美国汉学研究作为世界汉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呈现与形象塑造,乃至世界范围学术体系的革新与建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首次召集美国地区汉学家的区域性年度盛会,本届美国汉学家大会对凝聚和发展国际知华友华汉学家力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加深中美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双边友好合作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