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闽江学者”王银泉教授指导集美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团队考察月港海丝

发布人:陈昕羽        发布日期: 2024-09-18    浏览次数:

202482829日,福建“闽江学者”、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银泉教授与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金国平教授一起指导由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集美大学海丝沿线国家国别研究院院长张海燕教授率领的集美大学海丝国别研究团队,前往厦门和漳州两地考察大航海时代福建海丝历史文化遗产。集美大学海丝沿线国家国别研究院副院长许玉军副教授以及任江辉教授、甘婷副教授、梁新娟老师、何伟琼老师、金陈铭老师、叶佳坡老师、李海文老师等人全程或部分参加了参观考察。此次厦漳两地海丝考察之行得到了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漳州市政协原学习文史委主任涂志伟研究员,漳州市龙海区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月港海丝研究院院长江智猛研究员和漳州市龙海区博物馆原馆长郑云研究员等领导和相关人士的热情接待。


漳州月港九龙江出海口风光


828日上午,考察团一行抵达厦门海沧区,参观考察了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新近落成的金沙书院,得到了海沧区文化馆刘老师和金沙书院的两位文博工作者符坤龙先生和胡育宁女士的热情接待。金沙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海沧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重要见证,承载着近500年的历史。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5年前,金沙书院重建工程启动,今年6月21日落成,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异地重建,迎接四方宾客,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金沙书院


据讲解员符坤龙和胡育宁介绍,早在明朝官方开放海禁之前数十年,海沧已成为跨洋商贸的枢纽集散地,是国人“向海看世界”的重要窗口。金沙书院首任山长、闽南理学名儒林希元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海洋文明先驱,支持海上贸易,提倡以仁义之道治理夷狄,在海禁问题上,他与当时的官员观点不一,折射出闽南士绅对于开放海禁、发展海洋贸易的迫切需求。在金沙书院,林希元以文教化,启迪民智,对学子进行海洋文化启蒙,书院亦被称为“大航海时代”的海洋学堂。出生于海沧区后井村的明朝“后七君子”之一的士大夫周起元,在金沙书院受教启蒙,曾为明代学者张燮撰著的主张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两洋”的中外交通著作《东西洋考》作序,大力支持开拓海上航路并在“隆庆开关”之后首次提出“月港贸易”概念并将月港定位为“天子之南库”,直接表露反对闭关锁国、倡导对外开放的观点,对月港发展成海丝之路的重要贸易中心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考证,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武装海商和航海探险家在漳州持续进行隐藏式贸易。葡萄牙人从广东沿海迁至福建沿海,先集中在九龙江口外的浯屿岛,后入驻海沧沙坂(今海沧区后井村)的金沙公馆直接和当地人贸易。



考察团在金沙书院合影


金国平教授和王银泉教授与讲解员胡育宁合影

集大海丝国别研究考察团一行特别关注了金沙书院的镇馆之宝《古今形胜之图》。金国平教授介绍,此图由明嘉靖隆庆年间官至南京兵部右待郎和户部左待郎的喻时在江西省信丰县北宫编集首印,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幅木版刻印全国地图,也是历史上首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这张在厦门海沧刻印的中国全图经由闽南商人和西班牙商人接力,通过厦门——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的交通路线传到了西班牙,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见证,彰显福建海商在厦门、月港一带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的开始的海丝贸易,主要把丝绸、瓷器、棉布、茶叶等中国物产出口到马尼拉,从马尼拉再运到欧洲或经过马尼拉大帆船运抵美洲,由此以太平洋海丝之路构建了中国与欧洲、美洲的贸易网格。此图现今仍收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被学界认为是有据可考的最早一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一度成为欧洲出版中国地图的母本,此后70多年间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基本上是以这张图为母本的,直到1655年其地位才被来华意大利人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取代。《古今形胜之图》原图纵115厘米,横100厘米,木刻墨印着色,图的左下角刻有“嘉靖乙卯孟冬金沙书院重刻”,说明此图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福建省龙溪县金沙书院重刻本,绘图者是明朝的进士喻时,重刊者是当时被称为闽南大儒的同安人林希元。为让更多金沙学子了解天下形势及古今经济政治战略要害地方,周起元的祖父周一阳协助林希元于1555年在金沙书院重新刊刻了《古今形胜之图》,标明了明朝1129个县的山川地理,还有数千字的注述,为金沙学子打开了一扇睁眼看世界的窗口。2017829日,央视《周起元》摄制组在西班牙拍摄期间,获西班牙官方许可,将西班牙塞维利亚市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特别授权的《古今形胜之图》(海沧金沙书院卷)高清复制件转带回中国,然后赠厦门海沧区。


《古今形胜之图》绘图范围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包括爪哇、三佛齐(今苏门答腊)等地。

28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在海沧区文化馆刘老师和符坤龙先生的陪同下,继续前往海沧区沧江古镇参观,寻访海丝遗珠,感受大航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沧江古镇是明末清初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内涵为“一条古沧江、三都之地、三条老街、五个文物、红砖大厝、丰富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厦门海丝之路的生动写照。据讲解员的介绍,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请求开放海禁,隆庆皇帝予以批准,下令“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月港于是成为开放的港口,朝廷同时寓意“海疆澄静”而命名设置了海澄县,“割龙溪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图,并漳浦二十三都之九图”设立海澄县。辖区范围“东至镇海卫海门巡检司六十五里,西至祖山铺石码一十五里,南至南靖漳浦交界马口桥四十里,北隔大江至青礁一十里又至同安县界新安一十里”,即现在的漳州龙海区东部及厦门海沧区大部地区。1958年,海澄县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它的北部划入厦门,为今天海沧区的海沧街道、嵩屿街道、新阳街道,其南部与龙溪县合并为龙海县,即龙海下半县,含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及石码镇(不含)以南诸乡镇。1960年,海澄县与龙溪县合并,以两县各取一字得名改名龙海县,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海澄县全图

参观沧江古镇

828日下午,考察团一行在暴雨如注的雷阵雨天气中前往漳州市区,在张海燕院长带领和王银泉教授的指导下,参观考察海丝历史文化遗存和展览。考察团首先拜访了著名的月港海丝历史文化与清荷关系史研究专家、漳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原主任、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研究员,得到了涂会长的热情接待和情况介绍。集大海丝国别研究团队的老师们被涂会长书房里堆积如山的各种珍稀书籍和珍贵史料震撼了,尤其是看到了极其珍贵的记录明末清初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据台期间撰写的从162910月持续至166229日的《热兰遮城日志》以及荷兰土地测量师菲力普·梅所写的《梅氏日记》。据涂会长介绍,菲利普·梅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中被俘,成了郑成功与荷兰人之间的翻译,他跟随郑成功期间,有一个习惯,每天都写日记。在他撰写的《梅氏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与郑成功接触的各种细节,其中就包括样貌。这些收藏在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的珍贵原始档案,收藏了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末,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在亚洲与荷兰往来的文件,填补了中国历史没有的记载,比如,中国史籍中关于郑成功的相貌的资料几乎没有。译自海牙档案馆内的《梅氏日记》提供了这方面的讯息:郑成功容貌端正、个性急,处事坚持和果决等。


拜访涂志伟会长

随后,涂志伟会长冒着暴雨带领集美大学海丝国别研究考察团一行前往漳州市博物馆参观。虽然恰好博物馆的海丝展厅正在升级更新之中,不少展品被撤下,但是在涂志伟会长的协调下,考察团一行还是得到了博物馆方面的热情接待,在一个多小时的参观中收获颇丰,了解到了在四百多年前的晚明,漳州就是一个世界级大港,而且是明朝指定的唯一一个合法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口,让欧洲人如痴如醉的著名的青花瓷“克拉克瓷”就来自漳州。月港的开放改变了漳州的经济结构,为了迎合海外市场,当地开始大量烧制瓷器,尤其是专门外销的绘有西方风格图案的青花瓷。1603年在阿姆斯特丹引起轰动的“克拉克瓷”后来被证实就是漳瓷。据统计,从阿姆斯特丹那场拍卖起,运往欧洲的漳瓷达到了1600万件。


欧洲人对中国的青花瓷如痴如醉(图片来自网络)

参观结束后,考察团一行在涂志伟会长的陪同下,冒雨顺访了漳州市南山书院,拜访书院创始人、南山书院院长、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庄志强教授(庄舍),得到了庄教授的热情接待,双方就相关话题展开了热情的交流。

参观南山书院

829日上午,考察团成员许玉军、任江辉、甘婷、何伟琼和李海文在王银泉教授的带领下,前往龙海区月港镇,考察大航海时代中国海丝的重要窗口月港海丝遗址,得到了漳州市龙海区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月港海丝研究院院长江智猛研究员的热情接待。江智猛研究员陪同大家参观了月港海丝馆老馆和去年12月落成开放的新馆,对月港海丝的历史文化重要性做了详细的介绍。月港海丝新馆由月港造船厂改造而成,尽管重新装修,依然能闻见木质帆船留下的木香,仿佛穿越时光回到辉煌的大航海时代,重温月港昔日的繁华与荣耀。


参观月港海丝馆(老馆)

江智猛研究员介绍说,月港,一度与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明朝嘉庆年间,由于“佛郎机”和“倭寇”等海外势力的侵扰,嘉靖皇帝下令关闭了位于浙江宁波和福建福州的“市舶司”,恢复了明太祖时期“片板不得下海”的政策。然而官方不允许,民间却是照样大行其道,并最后倒逼官方认可。于是许多沿海地区私人商贩大胆突破政府对海上贸易的禁令,泛海通番,福建漳州月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民间海上贸易港口。据《明实录》记载:“闽人通番,皆自月港出。”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请求开放海禁,隆庆皇帝予以批准,下令“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漳州月港成为开放的港口,且寓意“海疆澄静”而命名设置了海澄县。直到明末,月港一直是中国民间商人唯一合法的出海贸易始发港。据乾隆《海澄县志》载“澄在郡东南五十里,本龙溪八九都地,旧名月港,唐宋以来,为海滨一大聚落”。作为当时国际知名的商埠,月港曾有7个临江古街,与7座码头平行。每个码头对着一座庙,庙的主题都与“平安”“发财”相关。明清易代,到了清朝顺治年间,为了瓦解在台湾和福建沿海郑成功部的反清力量,在福建沿海实行“禁海令”和“迁界令”,海澄县人口锐减。康熙统一台湾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厦门正式设立海关,曾经作为明代东南沿海重要贸易口岸的月港几乎就此销声匿迹。

月港的贸易航线


作为1617世纪的著名国际商港,月港不仅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更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它创造了“四个第一”:首开我国民间海外贸易的先河,首度参与国际贸易竞争,首创民间海外贸易的管理机制,首次引入番薯、花生等作物。大航海时代的月港丝路传奇引领了中国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号称“闽南大都会”“天子南库”,海舶鳞集,商贾咸聚,东西交融,开通贸易航线有18条,通往东南亚与西亚、拉美、欧洲等47个国家与地区,经由“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推动创造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大量闽南人到达海外,把闽南文化和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打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现在,月港旧址所在的豆巷村,依稀还能看到曾经月港辉煌的烙印,临江古街东端帆巷里有仿造明代店铺,帆巷现有30多家住户,房屋多是木质结构的“竹竿厝”,首尾相连。“竹竿厝”有三落。临街的一落是商铺,中间是住所,最后是货仓。商铺的门面都是木板窗户,一拉开,便能做生意。晚上打烊拉起,就和四周墙壁严丝合缝。对于这个典型的闽南文化习俗,出生在漳州平和县的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就有提及:“在镇上,每家人家的门口,都挂着一面竹帘子,妇女们只能躲在屋子里,隔着竹帘往外看,而在外面街上的人,却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


竹竿厝门口的竹帘子


月港海丝馆新馆


参观月港海丝馆新馆


829日上午,王银泉教授带领考察团成员许玉军、任江辉、甘婷、何伟琼和李海文,前往龙海区博物馆拜访了前馆长郑云研究员,得到了她的热情接待。郑云研究员陪同大家参观了博物馆的海丝展品,考察团成员甘婷副教授就郑云的专著《海丝申遗话月港》请教了相关问题。


参观龙海区博物馆


集美大学海丝国别研究团队此次在张海燕院长的带领下,在金国平教授和王银泉教授指导下,前往厦门和漳州参观考察海丝历史文化,意在大力宣传普及月港海丝历史文化知识的世界性意义,阐述月港海丝对于诠释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以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参观考察,大家一致认识到月港与厦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明末清初的首次全球化时代的环球海丝航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在与西葡荷对垒的海上贸易中的复杂关系和重要角色。晚明“隆庆开关”后,小小的月港成为了中国拥抱全球化经济的窗口。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物产顺着月港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番薯、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美洲农作物经月港传入中国,对中华农业文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泉州海丝之路进入明朝的式微之后,就明末清初海上丝绸之路而言,月港无论在地理区位还是在时空概念上都是承上启下,在海丝历史文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月港不仅是漳州的和闽南的,也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这就是提升对月港海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所必须具有得视野宽度和格局高度。


参观月港码头遗址


曾经的码头


集美大学海丝国别研究团队此次的厦漳参观考察实现了预期目的,将有利于集美大学外语学科抓住外语学科五大方向之一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以及区域国别学升级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带来的转型升级发展机遇,突破学科边界,推进跨学科研究,提升全体教师的学科跨界融合意识,组建和培养研究团队,结合国家战略和福建的区位特点,发挥科研助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开展海丝文化为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相关研究,打造智库平台,推进集美大学外语学科加速度发展,彰显外国语言文化和区域国别知识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中西平等对话的重要作用,凸显学术研究的咨政建言作用,提升集美大学外语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大航海时代的环球海上贸易航线(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