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交流 > 正文

王银泉教授赴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发布人:谢莉             发布日期: 2016-10-31    浏览次数:

当地时间10月28日到30日,第5届亚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论坛(5th Asia-Pacific Forum on Translation & Cross-cultural Studies)在夏威夷大学马诺阿校区(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召开,来自美国、中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挪威、日本、韩国、印度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学者从方言文献翻译、翻译中的认同建构与认同抗拒、翻译与语言政策、传教士翻译实践及其跨文化交流意义、翻译与文化教学等多个角度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美国坦普尔大学Lawrence Venuti教授, 伦敦大学学院Theo Hermans教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Luise von Flotow教授,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教授、澳门大学张美芳教授等国际知名翻译学家出席了大会并作主旨发言。

我校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应邀出席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为题为“Jesuit Missionaries and Translation: Sino-West Cultural Exchanges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 (1582-1793)”的会议发言,获得了与会者的广泛好评,而且也与Theo Hermans教授的主旨发言“Jesuit Translation 1540-1773”在话题和内容上高度吻合。王银泉在发言中指出,明清之际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并从事西学译介活动以利玛窦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总共持续了两个多世纪。耶稣会士在适应性传教路线指引下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出于打开传局面之需要,介绍了西方的人文哲学和科学技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科技书籍,使得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是为“西学东渐”。另一方面,耶稣会士又通过译介中国典籍和书信往来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为“中学西传”。

王银泉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卜弥格、白晋、巴多明等几个代表性耶稣会士通过翻译活动从事的中西文化交流,同时也列举了清朝康熙皇帝组织数十位耶稣会士历时几十年绘制完成的当时最好的全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被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也是中国第一次经过大规模实测、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用科学方法绘制的全国地图,国土面积超过1350万平方公里,其范围之广,内容之精详,超过了以往任何中国地图,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中指出,该图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该地图后来由耶稣会士传入欧洲之后,法国王室地理学家丹维尔根据此图绘制成《中国新图》,于1734年在欧洲印刷出版,成为欧洲绘制世界地图时候的中国地图模板。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时候,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给习主席的礼物就是一幅德国绘制于1735年的中国地图,其蓝本就是耶稣会士绘制的《皇舆全览图》。

王银泉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士在中国从事的以翻译为手段的传教活动以及所形成的“西学东渐”译介成果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传教士的译述和书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髓被介绍到了西方,对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乃至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王银泉此次的发言重要性在于契合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11月1日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重要精神,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典籍的国际传播对当下全球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破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困境、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霸权、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重要的“他者话语”资源。